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 | 网站地图 |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

时间:2025-04-02 来源:辽宁法治报、辽宁长安网
前不久,外籍居民花某来到“言言”(涉外)个人调解室,寻求帮助。调解员依据法规政策,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,提出阶梯式解决方案,成功化解外籍居民与校外培训机构退费纠纷。获《辽宁法治报》关注。
地点:沈阳市浑南区司法局“言言”(涉外)个人调解室
服务内容:涉外调解
“2022年4月,我给孩子在附近的篮球培训机构购买了价值两年期课时包,因不可抗力导致课程中断。现孩子升入高中课业紧张,剩余80余课时无法继续学习,我想返还剩余课时费,但培训机构以合同约定‘不可抗力因素不退费’为由拒绝,强调已预留补课时间,认为我的诉求超出合理范围。”前不久,居住在沈阳市浑南区浑河站东街道的外籍居民花某来到“言言”(涉外)个人调解室,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诉说着自己的遭遇,以寻求帮助。
浑南区司法局浑河站东司法所所长、“言言”(涉外)个人调解室负责人刘津言微笑着用流利的外语安抚花某:“别着急,慢慢说,我们一定会公正处理。”?她一边给花某倒水,一边倾听并认真记录。随后,刘津言又拨通篮球培训机构负责人的电话,经耐心沟通后了解到,纠纷核心在于双方对合同条款理解存在文化认知差异:外籍家长更强调契约精神中的公平原则,认为机构未按约提供服务理应退费;而本土企业则更注重合同文本效力,认为已履行告知义务。“正是因为这种认知差异,所以才导致前期协商陷入僵局。”刘津言说。
“您放心,我们会尽全力调解此事。”刘津言先对花某说,“您先回家,等有消息的时候我们会通知您过来。”
涉外调解室启动“跨文化调解机制”,刘津言和调解员一起全面梳理双方的微信沟通记录、合同条款及当时因不可抗拒原因的政策,根据《民法典》厘清双方责任边界。发现合同虽约定“不可抗力不退费”,但未明确替代解决方案,存在条款瑕疵。
接着,采取“背靠背”调解方式,分别了解家长希望减少经济损失的真实诉求,以及机构维护商誉、避免负面影响的深层考虑。发现家长可接受非现金解决方案,机构具备提供定制化服务的能力。刘津言和调解员引入“替代性纠纷解决”理念,提出阶梯式解决方案:立即退还少部分基础费用;将剩余价值的课时转为可转让的VIP私教课程,保留永久有效期。该方案既保障家长财产权益,又为企业留住潜在客源。
调解现场
调解成功,双方握手言和
近日,刘津言将双方邀请到调解室,双方同意达成“部分退费+课时转化”的调解方案,并签订调解协议书。机构负责人王某坦言:“调解员帮我们发现了服务条款的改进空间,这种柔性化解方式比诉讼更有利于企业发展。”花某脸上愁云消散,激动地握住刘津言的手,连声道谢:“调解过程让我感受到调解工作的包容性,这对我们选择长期居留很重要。”
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,以后有问题,随时来找调解室。”看到双方如此满意,刘津言欣慰地说。
记者手记
“言言”(涉外)个人调解室负责人和调解员耐心倾听花某诉求,又与培训机构深入交流,依据法规政策,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。记者见证了“言言”(涉外)个人调解室成功化解外籍居民与校外培训机构退费纠纷的全过程。这起纠纷的圆满解决,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调解案例,但却为辖区外籍家长花某与校外培训机构搭建沟通桥梁,让外籍居民感受到公平与关怀,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,展现了国际化社区治理的温度与效能。
编辑丨李长生
校对丨张馨之
审核丨林鹏宇